不同地區會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有對應的飲食語言,像是日前一篇台灣人愛吃「Q」的外國報導就引起討論。作家陳淑華表示,「Q」來自閩南飲食,文字應寫作「?」,「就像是用臼搗米有黏性,閩南人即使滷肉『火君』或『炕』到爛,也要追求『?塊塊』的口感。」
陳淑華花了4年時間搜羅閩客料理語言,也記錄廚房經歷不同時代的變化,「以前沒有瓦斯爐,用灶做菜,除了大灶,旁邊還能有衍生出不同變化的煮食方式,也因此有很多煮食動詞。未來人類可能只需要『按』或『轉』,操作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了,以前各種煮食的文字和庶民歷史很可惜的就慢慢流失。」
小時候住在彰化的陳淑華,即使後來全家搬到台北居住,家中仍然保留部分彰化煮食的習俗,特別是不同的節氣,例如每到立夏,媽媽就會炒「瓠瓜麵」,說「又肥又白」象徵富貴。她對於台灣飲板橋居酒屋食文化的研究起源,正是來自於母親的家常菜。
陳淑華將母親的家常菜寫成前作《島嶼的餐桌》,「我從來都不特別覺得媽媽是很會煮的人,但她就跟板橋居酒屋每個家庭的媽媽做的菜一樣,其中都有故事。」後來她認識客家攝影師邱德雲,到苗栗時吃客家菜,又發現其中有許多獨特的煮食詞彙板橋居酒屋,忍不住困惑,閩南語也有這些特別的動詞嗎?
居酒屋在日語中的「居」是有坐下來的意思,居酒可以解釋為坐下來喝酒的意思,居酒屋就是可以坐下來喝酒的店家,以早期的是本會到酒屋喝酒的主要消費族群是挑擔子的行商小販、貨運業、抬轎子的人、武士家的僕人等等,在江戶時代這些人都是靠勞力謀生的,他們的收入相對較少,日常娛樂並不多,飲食生活也比較單調,所以去酒屋喝酒就是他們的休閒活動,這種到酒屋喝酒的行為就是「居酒」。在當時有提供「居酒服務的酒屋」,除了賣酒也會搭配一些小菜,例如在江戶時代的鎌倉河岸的酒屋豐島屋就有供應田樂豆腐讓客人配酒。他們的田樂豆腐就是將豆腐用竹籤串起,之後塗上味噌醬,再用火烤的小吃。感覺非常好吃,而且在當時豐島屋的酒幾乎是用成本價賣給客人,連田樂豆腐也很便宜,所以收入不多的勞工都特別愛去豐島屋喝酒。因為那時候豐島屋主要是靠賣空酒桶來賺錢。
陳淑華於是先回家問媽媽,發現其中大有玄機,「像是媽媽說冬至煮湯圓,要『浮』圓仔。或是燙青菜,不是『火君』或『炕』這種煮到軟爛的方式,而是『煠』過就好。」於是開始了新書《灶邊煮語》中的閩客料理動詞踏查計畫,先從老家彰化開始找人訪談,逐漸擴及到台南、屏東、雲林、台北等地。
陳淑華表示,「最好是找有一點年紀的長輩,問他們,小時候家裡煮什麼?過年煮什麼?女性有生小孩的話,再問坐月子吃什麼?通常就會勾起很多回憶,當他們描述這些食物的時候,就會聽到很多有趣的動詞。像是在宜蘭聽過老人家要『烞』肉(即為卜肉)給孫子吃,在屏東潮州發現當地煮肉圓要用隔水加熱,說『燖』肉圓,都是很有趣的庶民文化。」
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日本的上班族一下班就會去居酒屋喝酒,但其實他們不一定是單純想喝酒,而是想找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好好跟同事聊天、喝飲料、吃東西這樣而已,因為一般去餐廳用餐都太正式,還會遇到餐廳的關店時間比較早,這點跟台灣差不多,所以居酒屋就成為了最合適的選項囉!像我知道的日本大學生,他們會在居酒屋開同樂會,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居酒屋的菜色其實算很豐富的,而且居酒屋的店內環境比較適合大家可以一邊聊天一邊吃東西,關店的時間又比較晚,如果是不能喝酒或不想喝酒的學生也可以點不含酒精的飲料,我覺得現在的居酒屋其實真的很貼心,大學生去居酒屋開同樂會在日本社會當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在日本人的常識忠,居酒屋是比較不適合高中或高中以下的年輕人去消費,大部分的居酒屋為了自身商譽,也通常會直接拒絕高中或者高中以下的學生入店消費唷!